烏雞(又稱竹絲雞)是一種雜食家養鳥。美國把它喚為光滑的矮腳雞,烏雞長得矮,有小小的頭及短短的頸項。而且皮膚、肌肉、 骨頭和大部分內臟也都是烏黑的。由于飼養的環境不同,烏雞的特征也有所不同,有白羽黑骨、黑羽黑骨、黑骨黑肉、白肉黑骨等等。泰和烏雞體型嬌小玲瓏。
烏雞是中國特有的藥用珍禽,以江西泰和所產烏骨雞很為正宗。
烏骨雞原產于中國江西省泰和縣武山西巖汪陂村。相傳在清朝乾隆年間,泰和養雞人涂文軒,選了幾只很好的泰和雞作為貢品獻到京城。乾隆如獲珍寶,賜名"武山雞",并且賜予涂文軒官職。1915年,泰和雞以名雞的身份,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展出,受到各國的好評,被定為觀賞雞。從此,國內外就把泰和雞作為珍貴美麗的動物在公園內展出。現在,烏骨雞的生產基地主要分布于中國南方各省,北方有些地區亦有飼養。
很多見的烏骨雞,遍身羽毛潔白,有"烏雞白鳳"的美稱,除兩翅羽毛以外,其它部位的毛都如絨絲狀,頭上還有一撮細毛高突蓬起,骨骼烏黑,連嘴,皮,肉都是黑色的。
巨著《本草綱目》里,李時珍說"烏骨雞,有白毛烏骨者,黑毛烏骨者、斑毛烏骨者,有骨肉皆烏者、肉白烏骨者,但觀雞舌黑者,則骨肉俱烏、入藥更良"。可見,在當時烏骨雞已經并不完全相同,一致的地方就是骨骼烏黑。
值得一提的是,古代醫學在辨別烏骨雞方面,提出了"但觀雞舌黑者,則肉骨俱黑,入藥更良"的方法,似乎還是突出骨色和肉色都是黑色的為佳品。
用烏骨雞治病,是中國的方法。被廣泛用來調理治病,有的將其加工制成丸劑成藥,有的將其燉煮服用,成為中藥和食療的一個組成部分。有關資料載稱,唐代孟詵所著的《食療本萆》書中已有用烏骨雞治新產婦疾病的加工方法。宋代陳言所著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一書中首先出現了治婦人百病的"烏雞煎丸",歷代醫學幾經修改,已有較大變遷。目前,市面出售以泰和烏骨雞為主要原料配制而成的婦科要藥,,暢銷國內外。
此外,盛產烏骨雞的江西泰和縣泰和酒廠,釀制了"烏雞補酒",被列為國家禮品酒,聞名中外。北京烏雞精廠生產的"中華烏雞精",含有17種人體所必需的氨基酸以及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,對于各種虛損所引起盯頭暈、腰痛、失眠、健忘、、月經失調、身體虛弱等病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