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升面是廣州傳統面食,起源于民國時期,廣東人因“竿”音不吉利而改稱“升”。高筋面粉與大量鴨蛋、堿水混合成面團稍作發酵后,置于碗口粗的竹升(大茅竹竿)下,工人騎坐在竹竿上做彈跳的動作,一邊彈跳一邊翻壓面團,使其均勻受力,這樣能把面團壓得格外筋道,做出的竹升面彈牙爽口,是老廣們早餐喜歡的美食之一。
竹升面是用傳統的方法搓面、和面,用竹升(大茅竹竿)壓打出來的面條、云吞皮的一類面食。
竹升面早在民國時期流行于廣州西關一帶的傳統面,上世紀五、六十年代,來上一碗竹升面,曾是廣州人大快朵頤的一種口福。自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后期,面條工藝機械化后,竹升面制作工藝由手工制面轉變為機器和面、延壓、切面,并延續至今。在《舌尖上的》第二集面食專題中為南派面食掙得一席之地的老牌傳統面。
一說吃竹升面,就會想到去竹園。
據說面是按傳統的竹升面做法做的,吃起來口感還真的不錯。用大地魚加龍骨熬出來的湯底,鮮甜。
還有我喜歡的云吞,吃起來皮薄餡靚。
竹升面在《舌尖上的》的面食專題中出現,為南派面食掙到了一席之地。節目里出鏡的是一家名叫竹園的竹升面店。《舌尖》劇組的采訪,讓這家名不見經傳的小面店,一夜之間名聲大噪。
店里的生意日日不錯,很多人慕名前來,高峰時期要排隊半個鐘才能吃到。節目開播兩年,竹園竹升面已經開了3家分店,其中一家還得到區政府的支持,開到了文化景區荔枝灣里。對于國內外的宣傳和報道,低調地說:“我只是堅持做好我的面,其他的都不重要”。